——《人世間》讀后感
孔子說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成熟和成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段需要面對不同的人生課題,梁曉聲老師的《人世間》是一部百萬字,描寫一個年代的鴻篇巨制,揭示了幾代人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生活的滄桑巨變。
梁曉聲以《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風雪》而矚目于文壇,以其獨特的理想與現(xiàn)實主義交相呼應為其作品的醒目標志,《人世間》毫無疑問也是一篇描寫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但其隱喻在作品中對人性光輝的贊美卻也是其理想主義的經(jīng)典標志。
《人世間》的故事背景設定在A城,一個北方的工業(yè)城市,以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剛夫婦為開端,周家的周秉義、周蓉、周秉昆三兄妹,三兄妹各自的配偶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楠楠、玥玥、周聰,再加上三兄妹的朋友圈和工作關系,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人物圖譜:有中高級干部,有海外留學生,有市井小民,有公安干警,有文化人士,有在市場化時代叱咤風云的商界大梟,也有更多的下崗職工和再就業(yè)的員工……林林總總,再加上曾經(jīng)是共和國長子的東北重工業(yè)基地在1990年代以來遭受的時代轉(zhuǎn)型期之痛,以及A城特有的日俄歷史文化遺跡與異域特色,強烈的地域性色彩,給作品增添了別樣風情。前不久我有幸參加了梁曉聲老師的講座,了解到其父親就是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所以可以預見《人世間》也是梁曉聲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有很多自身經(jīng)歷的真實感受,這也是作品的一大魅力和特點。周秉昆三兄妹所經(jīng)歷的,恰好是知青一代人從青春歲月走向社會到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漫長人生,也是梁曉聲自己生命成長中最為重要的半個世紀;與此同時,這也是當代中國歷史大轉(zhuǎn)型的50年,也是中國滄桑巨變的50年,不管是身為中高級干部的周秉義還是年輕的副教授周蓉,亦或是身為普通工人的周秉昆,在這個年代都大有作為。
作為一部“接地氣”的作品,梁曉聲老師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普通人物周秉坤,在學習和工作都頗為出色的兄長周秉義和姐姐周蓉的比照下,他顯得那么無所作為;連他留城工作的機會都是在哥哥姐姐相繼下鄉(xiāng)當知青而留給他的,但正是他普普通通的身份和人生經(jīng)歷在更加貼合大眾,符合中國萬萬千千人物的生活背景,才能使讀者從作品中感受到“接地氣”的感覺,這樣普普通通的一個人,身上卻有來自社會底層的那種義氣,對于朋友和親人他都表現(xiàn)出來了自己的關愛和扶助。雖然他自己的能力不大,但他的擔當和豁達,都是無人可比的,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有的人格魅力也是本部作品的核心思想。
《人世間》寫出了城市底層人員五十年人員的的生活史,梁曉聲老師以自己平淡老練的寫作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上個世紀,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家族生活史,他側重對底層人民生活以及情感和精神描寫,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的小人物周秉昆形象,但這個小人物確實難以脫離階級底層的束縛,雖然其哥哥姐姐借助高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壟斷,經(jīng)過周聰一代人的“消化”,到周聰?shù)南乱淮藙t又幾乎注定又要重新回到本原的階層。所以這又凸顯了梁曉聲老師作品現(xiàn)實的一面,雖然殘酷,但卻很現(xiàn)實,人間正道是滄桑,當經(jīng)過生活千錘百煉之后的人生似乎才是人間正道。
(鄧昌迪)